长征路•兴国魂丨第一期:铁血长征,模范兴国

“红军不怕远征难,万水千山只等闲”,长征是一座让中国人民应该世代铭记的历史丰碑,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。90年前,中国工农红军开始了一场九死一生却彻底改变中国命运的远征。

 

“万里长征路,里里兴国魂”,兴国是长征的主要出发地之一。兴国人民具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,为革命牺牲的姓名可考的烈士多达23179名,在全国县级行政区划中名列第一。据不完全统计,长眠在长征路上的兴国籍官兵就有12038人,几乎每1公里长征路,就倒下了一位兴国籍烈士。特别是湘江之战,兴国模范师伤亡过半,其中第18团大部分战士壮烈牺牲。

 

90年前,兴国举全县之力支援红军长征,兴国人民苌弘碧血,毁家纾难,无私奉献,拆骨滴髓。在长征中,兴国籍红军战士用革命理想,激发起百折不挠的意志;用信念,凝聚成一往无前的精神;用生命,写就人间奇迹。共和国不会忘记兴国人民的贡献,历史和人民也将永远铭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而英勇斗争的兴国子弟。

走进兴国这块热土,随便抓起一把泥,指缝里就会流出长征的故事、红军的传奇。走近这块热土,走进这些故事,一种穿越时空不朽的精神让人回肠荡气。在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来临之际,特别撰写整理《铁血长征,模范兴国》一文以资纪念,以飨广大读者。

长征,七个中央红军主力师从兴国出发

兴国,是红军长征的主要出发地之一。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考证,九十年前,中央红军从于都集结出发,长征的出发地是多元的,有多个出发地。中央红军一、三、五、八军团的7个主力师,4.5万余名指导员,从兴国最后撤出战场,踏上长征路。

1934年10月10日,中革军委秘密发布部队集结向南转移的命令时(即后来被称为长征出发命令的“朱德、周恩来、项英关于第一野战纵队组成及集中计划的命令”),只有兴国县还是中央红军反“围剿”的战场,主力红军正在反“围剿”的西线战场——兴国高兴圩和古龙岗地区,与敌军主力第8纵队、第6纵队激战,为中央红军补充兵员、筹备粮草赢得了宝贵的时间,为红军准备长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。

根据中革军委的命令,红5军团13师、34师和红1军团1师、2师相继从广昌、宁都和福建温坊调往兴国,与红3军团6师(即兴国模范师)及随后由红21师、红23师合编的红8军团一起,共7个师合计4万多人,在兴国高兴圩和古龙岗区域,打了两个多月的兴国阻击战,对国民党第6、第8纵队约10个师进行了顽强阻击,节节抵抗,迟滞了敌人的进攻,使中央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得以在于都安全集结、突围转移,进行万里长征。

据《中国元帅刘伯承》一书记载,第5军团当时在江西兴国高兴阻击追赶的国民党军,担任殿后任务,在中央机关和先头部队离开了根据地后才撤出根据地战斗,实行战略转移。

兴国模范师从兴国出发长征第一个撤离兴国的部队是红3军团红6师(即兴国模范师)。1934年9月16日,红6师5000余人将高兴的防务,移交给了红5军团13师,撤下竹篙山阵地,在高兴与兰田圩之间地区整顿后,秘密转移到兴国城南地带。在军团政治部主任袁国平、师长曹德卿、政治委员徐策率领下,集结在筲箕窝。20日,红6师撤离,经江背洞、古龙岗向宁都转移,归建红3军团后出发长征。

红1军团从兴国出发长征第二个离开兴国的部队是红1军团。1934年10月6日,红1军团将兴国城北至高兴圩的防务,移交给红5军团。军团部19800余人(含机关,除第15师),在军团长林彪、政治委员聂荣臻、参谋长左权、政治部主任朱瑞带领下,秘密撤到兴国城南的竹坝、洪门一带休整,于10月9日离开兴国,开往于都,作为中央纵队的前卫出发长征。

(高兴镇高多村红1军团司令部旧址)

红8军团从兴国出发长征。第三个离开兴国的是红8军团。1934年10月7日,中革军委主席朱德电令红八军团务必于9日撤离古龙岗,经社富开往于都。红8军团一直坚持战斗到8日晚21时,然后边打边撤,于9日中午进到古龙岗圩。而后,红8军团10922人(含军团指挥部)在军团长周昆、政治委员黄苏、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的带领下,来到社富进行休整,随后作为中央红军的右翼后卫,在于都孟口渡江,踏上了万里长征。(良村镇雄岭红8军团司令部旧址)

红5军团从兴国出发长征。最后一个离开兴国的是红5军团。1934年10月中旬,红5军团在兴国城北的文溪、石富一线阻击周浑元纵队的攻击,这是西线战场上坚持第五次反“围剿”的最后一仗。激战从10月11日至13日持续3天。13日,红5军团13师37团在团长刘佩都、政委谢良的率领下,在石富激战一天,打退了敌人的进攻。当晚下半夜,红5军团奉命撤到洪门,军团总指挥董振堂、政委李卓然、参谋长刘伯承等在洪门“尹氏宗祠”召开了重要军事会议,作出了阵地移交防务,红5军团向于都转移的决策。10月18日,红5军团将兴国城南防务移交给江西红军独立3团。全军团12168人,含13、34师及军团指挥机关,在江西红军独立3团的掩护下,于当晚从社富出发,经赣县、于都仓前到达于都孟口,作为红军的后卫部队,开始出发长征。

(洪门红5军团部军团旧址)

兴国是红军长征的主要出发地,有许多的资料可以印证。红5军团13师师长陈伯钧将军,是中央红军长征最完整的记录者,他的日记记载该师“从曲利出发长征”。他女儿陈进元(原《北京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》主编)经过实地考证,最终确定的地点是兴国埠头乡玉口村的“曲冽”自然村(曲冽是玉口村杨氏聚居的自然村,因村口有一条溪流曲折弯延而得名)。

(红13师长征出发地纪念碑)

亲历了长征的红军老战士袁耐冬在他的著作《征程》(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长征老红军战争回忆录)中记录:“1934年10月10日下午,红一军团下达命令,在兴国防守的部队全部撤出。这时,我们训练班在兴国县城南宿营。接到命令后,我们一整天都在进行物质补充(每人一袋米、一床棉被、一套棉衣,两双布鞋、两双布草鞋、四枚手榴弹、二十排子弹、一把洋镐或铁锹),这些都要在不同地方领取,领回来后捆好,大家忙了个通宵,都没有睡觉。”

“第二天,我们训练班结业,进行了分配:有的去团里当特派员或副特派员,有的去师部当干事,有的回到原部队复职,有的留在保卫局以巡视员的身份到各团帮助特派员工作。”

“我就是留在保卫局的其中一个,被分配到3团协助工作,3团特派员是我们训练班的班长杨雄桂,3团团长是黄永胜,政委是邓华,当天晚上我们整队夜行军出发南行。”

“17日夜晚,夜色漆黑,我们部队通过了于都河浮桥。”

“9月29日,张闻天在《红色中华》发表《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》的文章,表明红军主力即将进行战略转移。10月11日,中革军委主席朱德、副主席周恩来、项英发布第5号《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》,明确提出了将主力红军组成野战军,实行战略转移的任务。从十月上旬开始,中共中央、中央政府和红军总部,分别从瑞金九堡、云石山、梅坑和会昌的石门圩等地向于都集结;红1军团分别从兴国的竹坝、洪门向于都的段屋、宽田地区集结;红3军团分别从兴国的高兴、石城的南部向于都的车头、汾坑地区集结;红5军团从兴国的社富向于都北部集结;红8军团从兴国的古龙岗向社富集结;红九军团从长汀的钟屋村经瑞金向会昌的珠兰埠集结。十月中旬集结完毕,基本完成了突围长征前的准备工作。”

秋风萧瑟,寒气袭人。嘀嘀哒哒的军号声像刀子一样揪割着人们的心肺。红军战士们背起背包,挎上了枪,走向夹道相送的人群。

红1军团2师政委刘亚楼、杨成武、赖传珠、王集成等,骑马离开兴国城时,一同面朝悬有“模范兴国”匾额的城南门庄严肃立,脱帽致敬,高举拳头宣誓:模范之城,我们红军一定会打回来!

这是一次真正的骨肉分离,很多红军战士都是兴国子弟,给他们送行的都是他们的父母、妻子和儿女。战士们简直是在苏区兴国人民送行的泪雨中行进……兴国籍开国上将萧华创作的不朽史诗《长征组歌》的第一首《告别》重现了这一情景:“红旗飘,军号响。子弟兵,别故乡……男女老少来相送,热泪沾衣叙情长……”(陈留弟)

 

 

【作者简介】陈留弟,男,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、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、江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、兴国县作家协会首届主席、兴国县红土地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。获“赣南十大杰出文艺家”“最受读者喜爱的全国故事家百杰”“全国最美家庭”等荣誉。

 

编辑:张世美
校对:黄闽敏
审核:陈观华
监制:曾三生

 

首页    动态信息    新闻动态    长征路•兴国魂丨第一期:铁血长征,模范兴国
创建时间:2024-10-22 16:30